明式家具能歷久不衰地受到世人矚目與喜愛,是因為外在造型的簡練優美,及內部木榫結構的耐久堅固。
而內在的結構特點,主要在於:
1. 靈活利用長的方榫、斜邊及夾角結構來產生堅強的結合力量。
2. 大量的使用不同方向、大小及長短的雙方榫來形成穩定與堅固的接合效果。
透過這兩個特點的交互運用,一方面增加整體結構的堅固性,進而減少木料的使用;另一方面更影響了造型設計的簡潔優美。
我們瞭解明式家具木榫的特點,並不是要回頭去複製這些家具。這些都是前人的設計,即使現在做得再好再快,那也是「仿明式」而已。我們應該先思考如何用現代的工具和方法,來製作這些木榫,應用在我們的設計之中,讓作品有加分的效果,進而成為當代有別於歐美的獨特設計。尤其是DIY的工作者,可以在不用考慮時間及預算的壓力下,嘗試自我挑戰。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術與設計,如此學習前人的智慧才有意義。 我們挑選介紹八個常見的明式家具木榫,主要著眼於製作技術還不太困難與複雜,可以提供我們作為設計作品時的結構選項。為了讓DIY同好能容易學習,這些明式家具木榫圖片,大都將方榫的榫頭部份修成圓角,來就榫孔。 如果你的鑿刀操控技術很熟練,可以直接將榫孔修成直角,來就方榫的榫頭,就不必將榫頭修圓了。 國外有人對方榫結構做過測試,如果使用松、杉等類的軟木製作方榫時,建議使用圓角方榫比較好,因為軟木的材質並不很堅硬,使用方角方榫比較會損壞方角。相反的,如果使用硬木,建議使用方角方榫,更能夠產生堅強的結構效果。
夾角木榫
這個榫的名字,是依據康海飛先生主編的「明清家具圖集」而來的。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榫,是王世襄先生著的「錦灰堆—家具」一書。 用在「厚板出透榫拍抹頭」,也就是桌板拼合時,短邊用這個榫將各個長木片夾在一起。後來在同書「腿足貫穿面子結構」中,看到另一個用在椅面的用途。 第三個用途是「攢邊打槽裝板」的大邊與抹頭的接合,只是書中有用「格角榫」(p.244圖23a及圖23b),也有用「夾角穿榫」(p.205圖5.2及p.246圖24)。王世襄先生似乎將兩者都稱為「格角榫」,而康海飛先生則將兩者分開來命名。這種名詞不一致的現象,經常存在。當我們要去了解一個榫,重點在於要知道「指的是那一個榫」、「可以用在甚麼地方」及「如何做出這個榫」就可以了。當然,能想到新用途,就更棒了。
翹皮夾角穿榫
這個榫的名字,也是依據康海飛先生主編的「明清家具圖集」一書而來的。這個榫是一個表面為翹皮夾角,而裡面是貫穿方榫的木榫。所以,會做這個榫,自然就會做貫穿方榫。通常製作有木軸的櫥櫃門時,門的上下端必須延伸出來做成圓柱狀,以供櫃門的開合旋轉。製作這類的櫃門,若四角都採用「夾角穿榫」,是無法達到目的。如果將櫃門要做木軸那一邊的上下兩端,改為「翹皮夾角穿榫」,就可以讓表面一樣保持斜邊夾角狀,而裡部的丁字接合,同時提供製作木軸的需求。
格肩榫
格肩榫出現在明式家具的頻率,可能是最多的。幾乎每一件家具,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。這是當時的審美觀點,認為立柱與橫撐若不用格肩榫,就是草率不夠專業。格肩榫可以分為實肩與虛肩,實肩是斜錐狀的格肩與方榫結合成一體的榫,虛肩則是我們圖片所示的榫。現代的審美觀點,受西方的影響,已不太在乎是否格肩,所以這個榫就較少出現在現代的家具。
夾頭榫
夾頭榫主要是使用於明式家具桌案類的一種榫,用來接合桌腳與桌面。這個榫做得精確,可以發揮夾緊牙條(即桌板下的長橫撐)及固定桌面的雙重效果。做的不好,就會喪失其中一部份或全部的功效。所以,製作的時候,一定要非常仔細。這個榫的結構原理,若能再深入發揮運用,應該可以創作出很特別的作品,值得家具設計師們,多動腦嘗試。
插肩榫
插肩榫與夾頭榫一樣,是使用在桌案類,連接桌面與桌腳的一種木榫。從傳統的明式家具來觀察,桌腳木料若較厚或較方,多使用夾頭榫;若是較寬且較薄,多使用插肩榫。從製作技術而言,插肩榫比夾頭榫容易做,而且失誤可能性較低。同時,它可以讓腿足與牙條維持同一立面,而且具有很特別的「越壓榫越緊」的特性,很適合用來設計特殊的作品。
粽角榫
粽角榫是一個結構非常堅固的木榫,以前用手工鑿榫的年代,需要耗費木工師傅許多時間與心力。現在機器與電動工具發達,做這個榫已不那麼困難,實在可以好好推廣。運用到櫥櫃或桌面的四角,即使不用膠,也可穩固的接合。尤其可以考慮使用在偶而需要拆卸,但結構要很堅固的家具。
掛榫
掛榫乍看之下,是一個很複雜又很難做的榫。現在有電動工具先做初胚,再用鑿刀稍加修整,就可以完成。複雜度雖比其他幾個明式家具木榫高,但已不會那麼難了。這個榫用在拆卸式的組合家具,搬家一定很方便,屬於遊牧一族的木工朋友,可以試看看。
楔釘榫
楔釘榫在「錦灰堆—家具」一書有兩種款式,這裡示範的是比較複雜的一款。會做這一款楔釘榫,自然會做另一款較簡單的。一般在明式家具,會用到楔釘榫,大部份是圓弧的情況。因為利用楔釘榫,可以加長圓弧的長度,同時減少木料的浪費。在木構建築也常用到這類的榫,只是構造更複雜。
此篇文章由木工老師陳秉魁老師撰寫,做為參考資料放在輯格網站上,陳老師經常Facebook分享有關室內裝修的專業知識。
Comments